<u id="g3b9d"></u>

<u id="g3b9d"></u>

珠海本土網,每日更新最新珠海新聞! 收藏本站
您現在的位置:主頁 > 珠海新聞 >

珠海這三十座建筑背后 都有一段非同尋常的特區歷史

標簽: 日期:2017-02-11 16:51
如果你是土生土長的老珠海, 一定還記得37年前在珠?h政府辦公樓(現人民東路2號市府4號樓)舉行的珠海市建市掛牌儀式; 如果你是響應國家號召來到珠海的第一批特區建設者,當年特區的第一高樓粵海酒店剛落成時那種興奮與自豪肯定難以忘懷。 即便你是一位慕

如果你是土生土長的“老珠海”, 一定還記得37年前在珠海縣政府辦公樓(現人民東路2號市府4號樓)舉行的珠海市建市掛牌儀式;

如果你是響應國家號召來到珠海的第一批特區建設者,當年特區的第一高樓粵海酒店剛落成時那種興奮與自豪肯定難以忘懷。

即便你是一位慕名而來的游客,想必對珠海漁女早有耳聞。

但如果你想了解珠海,絕不能只知道漁女!

都說建筑是歷史的見證者。37年,說長不長,從建市歷史來說,珠海無疑是個年輕的城市;37年,說短也不短,作為第一批國家設立的特區,珠海從默默無聞的小漁村蛻變為現代化花園式濱海城市,改革開放文化在城市建設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近日,經過各區上報、市民推薦、普查踏勘、專家咨詢、規委會審議和社會公示后,珠海市最終甄選確定了珠海漁女石雕像等30處建(構)筑物為“珠海改革開放歷史性建筑”,現面向社會公布。

這30處建(構)筑物可能是你熟知的,也可能默默隱藏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但它們的共同點,都是記錄了特區開篇的巨變歷程,見證并推動了珠海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歷史,記錄了珠海堅持生態立市、開拓創新的科學發展歷程。

話不多說,一起來認認吧!

> 珠海漁女石雕像

珠海漁女石雕像位于風景秀麗的香爐灣畔,整座石雕有8.7米高,重量10噸,用花崗巖石分70件組合而成,于1982 年落成,曾獲國家優秀城市雕塑稱號,成為珠海城市標志,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珠海漁女石雕像是中國著名雕塑家、書畫家潘鶴的作品,源自于珠海一個美麗的愛情傳說,漁女雕像的成功創作,開創了中國大型海濱雕像之先河。

珠海這三十座建筑背后 都有一段非同尋常的特區歷史

> 九洲城

九洲城位于珠海旅游商貿及金融中心,以故宮午門五鳳樓為原型,糅合明清宮殿建筑和嶺南地域特點。1990年,黨和國家領導人蒞臨珠海,參加珠海經濟特區建立十周年慶祝大會,江澤民主席曾在城樓檢閱游行隊伍。1999年7月1日,珠海市在九洲城隆重舉行香港回歸慶;顒。九洲城已成為珠海重大慶典集會場所,同時也是珠海重要的的政治、文化中心。

設計單位是順德建筑設計院,主設計師是梁昆浩。

珠海這三十座建筑背后 都有一段非同尋常的特區歷史

> 圓明新園建筑群

圓明新園位于九洲大道石林山下,于1997年2月2日正式建成并對外開放,融古典皇家建筑群、江南古典園林建筑群和西洋建筑群為一體,是中國首批AAAA級景區之一、珠海的第一個主題公園、全國第一個以圓明園實景為依據的建筑群,是珠海改革開放中的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珠海文化建設方面具有開創性。

圓明新園由清華大學古建研究所主任郭黛姮教授主持設計。

珠海這三十座建筑背后 都有一段非同尋常的特區歷史

> 珠?h政府辦公樓(現市府4號樓)

珠?h政府辦公樓(現市府4號樓)位于市機關大院內,建于1960年,是原珠?h政府辦公舊址。該建筑正立面以節奏整齊的豎向線條為主,是結合了民族裝飾元素的嶺南現代建筑,樸素而莊重,并于2006年進行了內部修繕,現仍較好地保存著原始外觀面貌。

1980年11月30日,珠海市人民政府掛牌儀式在該樓舉辦,它見證了珠海市人民政府成立的歷史時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珠海這三十座建筑背后 都有一段非同尋常的特區歷史

> 珠海賓館

珠海賓館位于吉大石景山南麓,1979年由何賢、霍英東等知名人士牽頭、珠澳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與珠海市旅游總公司合作籌建,于1982年12月10日開業。珠海賓館是一家大觀園式的四星級旅游賓館,建筑物以嶺南傳統園林為基調,屋頂用黃色琉璃瓦。1984年鄧小平在珠海賓館欣然命筆題詞:“珠海經濟特區好”。珠海賓館題詞,不僅是對珠海經濟特區的肯定,更是對整個改革開放的肯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珠海賓館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珠海賓館由廣州市設計院、順德設計室合作設計。

珠海這三十座建筑背后 都有一段非同尋常的特區歷史

然而,目前珠海賓館經過改造之后已經成功升級轉型,珠海賓館原址上打造了吉大城區內矚目的高端住宅區與商業服務區。區域內萬科珠賓花園以及萬豪酒店成為了吉大典型的商住混合示范區,而在不久的將來城市之心的建成后,吉大有望破除老舊城區的累贅再次升級成為珠海城市焦點。

珠海這三十座建筑背后 都有一段非同尋常的特區歷史

> 珠海拱北口岸聯檢大樓

拱北口岸聯檢大樓1999年8月建成,據《中國勘察設計》1999 年12期發表的《珠海迎澳門回歸重點工程》介紹,聯檢大樓在工程結構和技術上創造了國內的四個“最”:最大的民族形式大屋頂建筑;內樓層面投影面積最大(可安排66條旅客進出通道);最先采用雙向無粘結預應力框架結構;最長最寬的不設永久伸縮縫建筑物新口岸。

聯檢大樓的建成促進了珠澳兩地的密切往來,對方便澳門旅客、人和貨的流動、加強對西歐東盟的聯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設計單位是江蘇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珠海這三十座建筑背后 都有一段非同尋常的特區歷史

> 板樟山隧道

1988年,板樟山隧道開始興建,1990年11月28日,珠海特區成立10周年之際,當時全國最長的城市公路隧道板樟山下行隧道通車,大大縮短了拱北與香洲之間的距離,促進了新香洲地區的發展。1992年1月2日,板樟山隧道上行單線勝利貫通。

板樟山隧道的通車改變了珠海原有城市格局。以板樟山為城市中軸帶,珠海從此變成了南北兩面相通的海濱城市。板樟山隧道為特區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更被視為珠海具有超前規劃眼光的佐證。

設計單位是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主設計師是楊香華。

珠海這三十座建筑背后 都有一段非同尋常的特區歷史

> 金灣機場航站樓

珠海金灣國際機場,原名珠海三灶機場,于1995年6月建成通航。項目設計獲2000年度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獎,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機場。從1996年起成功舉辦國內唯一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是珠海城市門戶標志性建筑,西區大開發重要建筑成就。

設計單位是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珠海這三十座建筑背后 都有一段非同尋常的特區歷史

> 桂山燈塔

桂山島燈塔是船舶進出珠江口桂山島西航道的重要標志,對改善珠江口的助航條件,繁榮珠三角的經濟具有重要意義。2006 年5月22 日,中國郵政局發行特種郵票《現代燈塔》,共四枚,桂山燈塔被選入作為當中的第二枚。

設計單位是交通部廣州海上安全監督局航標設計研究所。

珠海這三十座建筑背后 都有一段非同尋常的特區歷史

> 蓮花大橋

1998 年6月29日,蓮花大橋在澳門、珠海兩地同時舉行動工奠基儀式。1999年12月大橋建成,2000年3月28日正式通車。

蓮花大橋項目的建成,意義非常重大。它是我國“一國兩制”第一橋,是實現鄧小平“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體現。它不僅是一個連接珠澳兩地的橋梁,更是對外經濟發展的大通道,能進一步密切澳門和內地聯系,促進澳門回歸后的長期繁榮和穩定。

設計單位是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珠海這三十座建筑背后 都有一段非同尋常的特區歷史

以上是小編精選的十處建筑,除甄選出的三十處改革開放歷史性建筑,還有幾處具有一定歷史意義的建筑線索,如亞洲仿真控制系統工程(珠海)有限公司辦公樓、江海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舊廠區、九洲港客運及口岸聯檢大樓、“珠海市平沙華豐食品生產公司”綜合樓。想要看到完整的珠海改革開放歷史性建筑及建筑線索的信息,可以點擊以下鏈接,下載珠海改革開放歷史性建筑一覽表、珠海改革開放歷史性建筑線索一覽表詳細了解。

期待你我一起去挖掘更多改革開放歷史性建筑背后的故事哦!

最近更新
熱門排行
推薦閱讀